欢迎来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内江市委员会网站!
历史回眸
当前位置:首页 > 民革简介 > 历史回眸 > 正文
民革隆昌县总支创始人杜厚堃老人的故事
发布者:admin 来源:马志强 周小娟 发布时间:2016/9/19

2.jpg

杜厚,男,汉族,1924年4月出生于隆昌县四方井(现古湖街道办事处),姐弟四人。青少年时代的杜厚学习勤奋,抗日战争时期考入内迁在重庆北碚东阳镇夏坝的复旦大学。谈起投身抗日救亡的往事,杜老如数家珍,特别是对1945年8月15日在重庆解放碑与学友们泪流满面欢庆抗战胜利的一幕至今难以忘怀。

1946年7月,复旦大学返迁上海。同年12月,杜厚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报考了当时的财政部和海关,被财政部录取为二等科员。1949年3月,杜厚返回四川隆昌看望母亲,同年4月南京解放,杜厚遂留川先后在泸州市盐务局、财政局任职。

“适应西南地区解放后的和平建设,团结、教育、改造广大社会知识青年,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1950年初,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开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刘伯承任校长。1951年,作为有志为人民服务的旧公教人员,杜厚到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川南分校学习,在三个月时间里,集中学习了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及时事政策。学习期间清查历史时,杜厚曾被误为国民党员或青年党党员,后经组织调查,并无此事。

1952年三反运动时期,杜厚被污藏有四百两黄金、六万块大洋,遭受到不公正待遇,同时受审的分别有三人跳楼自杀,另两人不幸身亡,杜厚幸被树木阻挡,手脚受伤。后查无实据,以破坏运动为名被开除公职,遣送回原籍。回到隆昌后,杜厚生活陷入困顿,全靠亲兄弟支援度日。

1956年,杜厚被吸收进入政协学习。为缓解了城区和近郊的升学及就业压力,杜厚积极参与创办民办隆昌石溪初级中学,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在校区周围开荒种地,搞副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材,1960年首届学生初中毕业时,高中和中专升学率高达82.3%,可与公立中学媲美,令社会各界惊喜。

1963年,杜厚被错划为四类分子,再次失业,靠打石头、挑煤炭、做蚊烟和兄弟接济为生。文革时期,杜厚受到冲击,被批斗和游街,缺衣少食,生活艰辛。1970年后方有所缓和。文革结束后,因暂未摘帽,杜厚应聘到富顺县三中任英语代课教师,后聘回隆昌八中任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在原中共隆昌县委书记韩玉贵的关心下,杜厚摘帽平反落实政策。1984年杜厚60岁高龄时破格提拨为隆昌县侨联主席、台联会长。

1986年在原中共隆昌县委书记胡文洪的关怀下,杜厚牵头成立了隆昌县唯一的民主党派——民革隆昌支部,时仅7名党员。杜老当选为主委长达11年。在杜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创办了《隆昌民革》期刊达9年,挖掘、培养、推荐了张长安(原民革内江市委主委、内江市人大副主任)、郑论(原民革隆昌县总支主委、原县政协副主席)、李仁伟(民革内江市委副主委、民革隆昌县总支主委、县人大副主任)、赵永(民革隆昌县总支副主委、县政协副主席)等10多名优秀民革党员干部。

杜厚先后担任县政协常委、市政协常委、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并被推选为出席民革中央会议代表。回想起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入住京西宾馆的往事时,杜老流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杜厚非常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先后组织台胞捐款数十万元,为隆昌一中、全县各中学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直到1999年,75岁高龄的杜老才从县侨联主席位置上正式退休。至今92岁高龄的杜老仍耳聪目明,精神矍烁,坚持阅读报刊杂志,关心国家大事。杜老勉励民革隆昌县总支广大中青年党员们,要传承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要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首改革开放前后两段历史,杜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赞不绝口,

在杜老的关怀下,民革隆昌县总支现已有党员59人,其中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近20人,有在职县级领导干部2人,副科级以上干部近10人。民革隆昌总支焕发出新的生机。


分享到: